暮往朝来,
春去夏至,
时光打马而过,
不知不觉六月已经过去。
好在还有期待和美好,
以不紧不慢的步调,
悉心收录了这半年光景里的
治.愈、燃情、感动、震撼和希望!
七月燃情岁月里迎来赛罕区民族小学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,我中心非常荣幸地请到法制培训中心的专.家王俊萍教授亲临现场开展了《回归生活的本真——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》的心理讲座!“教师”这个被大众称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、培育幼苗的辛勤园丁,“春蚕到死丝方尽、蜡炬成灰泪始干”是对教师一生写照的真实描述。殊不知我们的人民教师首先是一个“人”,他们也有自己的情绪、情感、也有其他的角色身份、他们也需要别人的温暖、需要别人的关怀、问候、需要有自己的一方净土!
王俊萍老师温柔大方、细腻敦厚,从教师职业的演生历程娓娓道来,讲述教师这个职业的传道授业解惑,有时承担的是学生人生导师的重任!接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什么是职业倦怠、教师为什么会陷入倦怠中,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、政策改革的适应、对自身职业的认识、自我价值观的树立等等都有可能使得教师产生职业倦怠。
怎么才能回归生活的本真?
当今的社会,人格的物化似乎成了一个不可抗拒的潮流和趋势。人们的生活本质上是借助于工具去获得自己美好的幸福生活,但现在却把拥有工具变成了衡量幸福的尺度。比如:智能手机这样一个本应是为人提供服务的工具,可现在人们的灵魂似乎被安放到了智能手机里。离开智能手机,魂就丢了。我们越来越被“物化“,越来越被当成了“工具”,越来越活得不像个“人”。因此,21世纪,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了很多精神、心理方面的冲突。
我们一边被生活、工作裹挟着,一边向往诗和远方的田野,祖辈们过的那种寄情山水的田园般的生活我们似乎再也回不去了。
老师们被王教授的专业及渊博的学识所深深吸引,没有一位老师中途退场,王教授讲到:绝大多数人对于心理学的关切始于不安,所以心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安心。所谓“修己安人”就是要拓展我们的内在空间,扩大我们的心量,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,在社会竞争的过程中,前期靠体力,中期靠脑力,后期靠积极的心理力量,心力也就是心理韧性。
王教授就如何提升幸福感、提升复原力、提升抗逆力给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,同时从正念生活禅的角度教会大家如何活在当下,如何觉察自己的情绪。其实,修习就在我们日常行走坐卧中,就在每时每刻每一个当下里!
返回顶部